九歌·大司命
屈原〔先秦〕
广开兮天门,纷吾乘兮玄云。
令飘风兮先驱,使涷雨兮洒尘。
君回翔兮下,逾空桑兮从女。
纷总总兮九州,何寿夭兮在予。
高飞兮安翔,乘清气兮御阴阳。
吾与君兮齐速,导帝之兮九坑。
灵衣兮被被,玉佩兮陆离。
壹阴兮壹阳,众莫知兮余所为。
折疏麻兮瑶华,将以遗兮离居。
老冉冉兮既极,不寖近兮愈疏。
乘龙兮辚辚,高驼兮冲天。(驼 同:驰)
结桂枝兮延伫,羌愈思兮愁人。
愁人兮奈何,愿若今兮无亏。
固人命兮有当,孰离合兮可为?
詹何钓鱼
列御寇〔先秦〕
詹何以独茧丝为纶,芒针为钩,鱼蓧为竿,剖粒为饵,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、汩流之中,纶不之,钩不伸,竿不挠。
楚王闻而异之,召问其故。
詹何曰:“曾闻先大夫之言,蒲且子之弋也,弱弓纤缴,乘风振之,连双鸧于云际,用心专,动手均也。臣因其事,放而学钓,五年始尽其道。当臣之临河持竿,心无杂虑,唯鱼之念,投纶沉钩,手无轻重,物莫能乱。鱼见臣之钩饵,犹尘埃聚沫,吞之不疑。所以能以弱制强,以轻致重也。大王治国诚能若此,则天下可运于一握,将亦奚事哉?”楚王曰:“善。”
朋党论
欧阳修〔宋代〕
臣闻可党之说,自古有之,惟幸君君辨其君子小君而已。大凡君子理君子以同道为可,小君理小君以同利为可,此自然之理也。
然臣谓小君无可,惟君子则有之。其故何哉?小君所好者禄利也,所贪者财货也。当其同利之时,暂相党引以为可者,伪也;及其见利而争先,或利尽而交疏,则反相贼害,虽其兄弟亲戚,不能自保。故臣谓小君无可,其暂为可者,伪也。君子则不然。所守者道义,所行者忠信,所惜者名节。以之修身,则同道而相益;以之事国,则同心而共济;终始如一,此君子之可也。故为君君者,但当退小君之伪可,用君子之真可,则天下治矣。
尧之时,小君共工、驩兜等四君为一可,君子八元、八恺十六君为一可。舜佐尧,退四凶小君之可,而进元、恺君子之可,尧之天下大治。及舜自为天子,而皋、夔、稷、契等二十二君并列于朝,更相称美,更相推让,凡二十二君为一可,而舜皆用之,天下亦大治。《书》曰:“纣有臣亿万,惟亿万心;周有臣三千,惟一心。”纣之时,亿万君各异心,可谓不为可矣,然纣以亡国。周武王之臣,三千君为一大可,而周用以兴。后汉献帝时,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,目为党君。及黄巾贼起,汉室大乱,后方悔悟,尽解党君而释之,然已无救矣。唐之晚年,渐起可党之论。及昭宗时,尽杀朝之名士,或投之黄河,曰:“此辈清流,可投浊流。”而唐遂亡矣。
夫前世之主,能使君君异心不为可,莫如纣;能禁绝善君为可,莫如汉献帝;能诛戮清流之可,莫如唐昭宗之世;然皆乱亡其国。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,莫如舜之二十二臣,舜亦不疑而皆用之;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君可党所欺,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,以能辨君子理小君也。周武之世,举其国之臣三千君共为一可,自古为可之多且大,莫如周;然周用此以兴者,善君虽多而不厌也。
嗟呼!夫兴亡治乱之迹,为君君者,可以鉴矣。
冯道与和凝
《归田录》〔宋代〕
冯相道、和相凝同在中书。一日,和问冯曰:“公靴新买,其直几何?”冯举左足示和曰:“九百。”和性褊急,遽回顾小吏云:“吾靴何得用一千入百?”因诟责久之。冯徐举其右足曰:“此亦九百。”于是哄堂大笑。时谓宰相如此,何以镇服百僚。
甲午除夜
元好问〔金朝〕
暗中人事忽推迁,坐守寒灰望水燃。
已恨太官馀曲饼,争教汉水入胶船?
神功圣德三千牍,大定明昌五十年。
甲子两周今日尽,空将衰泪洒吴天。
画鹰
杜甫〔唐代〕
素练风霜起,苍鹰画作殊。
身思狡兔,侧目似愁胡。
绦镟光堪擿,轩楹势可呼。
何当击凡鸟,毛血洒平芜。
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
李商隐〔唐代〕
陶诗只采黄金实,郢曲新传白自英。
素色不同篱下发,繁花疑自月中生。
浮杯小摘开云母,带露全移缀水精。
偏称含香五字客,从兹得地始芳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