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

郑成功 郑成功〔明代〕

缟素临江誓灭胡,雄师十万气吞吴。
试看天堑投鞭渡,不信中原不姓朱!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,面对大江起誓:定要消灭敌人。指挥雄兵十万,气吞万里东吴。
试看我丢下马鞭,长江天堑变成坦途,不信中原不能光复。

注释
讨:讨伐,征讨。满:指满清统治者。
瓜州: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,江都县南面。
金陵:今南京市。
缟(gǎo)素:素缟。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。
灭胡:消灭敌人,这里指满清统治者。
雄师:英勇的军队。
天堑:天然的壕沟,这里指长江。《南史·孔范传》:“隋师将济江,群官请为防备,范奏曰:“长江天堑,古来限隔,虏军岂能飞渡。”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据史书载,隆武二年(公元1646年),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见清军势大,准备不战而降,郑成功跪哭劝阻,父不听,降清。年仅二十三岁的郑成功,感到莫大耻辱,悲愤至极,跑到孔庙前,烧掉自己的青衣(儒生之服),挂起“招讨大将军”和“三军司令”两大旗,示抗清复明而血战到底之志。永历十三年(公元1659年),郑成功同张煌言合兵十七万,从海上大举北伐,直取南京,收复瓜洲、镇江。同年6月13日至15日在焦山设坛,祭祀天地、山河,为表达他誓死灭清复明的决心,挥笔写下了这一首诗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赵小文.中华古诗词鉴赏:陕西旅游出版社,2007:第378-379页

赏析

  这首诗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,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,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,声势浩大,突出军威之壮,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。全诗一气呵成,语言激昂豪放,雄健有力,洋溢着英雄豪情。

  “缟素临江誓灭胡”句描绘出诗人亲率三军面对滚滚长江水,衣冠似雪哭声百里,举哀祭祀,誓死灭胡的悲壮情景。“雄师十万气吞吴”句中“雄”和“十万”言其气势浩大,可以吞掉整个“吴”地,表达出诗人灭清的雄心壮志。

  诗人描绘出誓师的悲壮场面尚不足以表明灭清的决心,于是又写出“试看天堑投鞭渡,不信中原不姓朱”两个双重否定句,进一步肯定抗清必胜。这里,诗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《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的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,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,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,声势浩大,突出军威之壮,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。全诗一气呵成,语言激昂豪放,雄健有力,洋溢着英雄豪情。

郑成功

郑成功

(1624—1662)福建南安人,初名森,字大木。郑芝龙子。唐王赐姓朱,改名成功,号“国姓爷”。南明隆武二年,阻父降清无效,移师南澳,继续抗清。永历帝立,封为延平郡王,招讨大将军。十三年与张煌言合兵,大举入长江,直抵南京,东南大震,旋为清兵所败,退还厦门。十五年(清顺治十八年)进兵台湾,驱逐荷兰侵略军,次年收复全台。不久病卒。 4篇诗文  4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虎之力

刘基 刘基〔明代〕

  虎之力,于人不啻倍也。虎利其爪牙,而人无之,又倍其力焉。则人之食于虎也,无怪矣。然虎之食人不恒见,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,何哉?虎用力,人用智;虎自用其爪牙,而人用物。故力之用一,而智之用百;爪牙之用各一,而物之用百,以一敌百,虽猛必不胜。故人之为虎食者,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。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,与自用而不用人者,皆虎之类也。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,何足怪哉!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燕子矶口占

史可法〔明代〕

来家不面母,咫尺犹千里。
矶头洒清泪,滴滴沉江底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大才非学不成

郑晓〔明代〕

  胆欲大,心欲小;智欲圆,行欲方。大志非才不就,大才非学不成。学非记诵云尔,当究事所以然,融于心目,如身亲履之。南阳一出即相,淮阴一出即将,果盖世雄才,皆是平时所学。志士读书当知此。不然,世之能读书能文章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